个人事迹
4月18日,河北援疆专家、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秦延军结合患者病情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诊疗技术。
在铁门关市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位援疆医生,他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自己的医疗技术,对病人高度负责,在平凡岗位上用爱心传递真情。他就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秦延军。
2023年10月,正值国庆节假期,秦延军收到医院通知,要求急诊科选派一名副主任医师去新疆铁门关市人民医院工作,于是主动请缨,告别父母妻儿踏上了援疆之路。
“秦主任,一床血氧只有80%,快过来抢救。”今年3月20日凌晨2点,秦延军接到同事打来的电话,立即赶往医院。凭着多年的急救经验,他发现患者是气道问题,经过充分吸痰后,患者氧合逐渐恢复正常。几天前,这名患者因脑梗死昏迷,在外地医院实施气管切开,由于使用的套管为金属管,不能直接接上呼吸机,最大的风险就是气道容易发生低氧无法机械通气,转来时他就判断,患者最大的风险就是气道。当晚,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若不快速给氧,病人将有生命危险。秦延军及时有效的救治,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4月10日,80多岁的李大爷,因严重肺病收治住院,平时生活离不开氧气,由于病情持续加重,来医院需进行高流量吸氧。在80%-100%的吸氧条件下,指脉氧合能维持到95%。当天,因停电墙壁供氧压力低,无法满足患者需要,呼吸机低氧报警,氧气压力上不去,患者呼吸明显窘迫,随时可能心跳骤停。秦延军迅速组织人员抢救,先行人工气囊面罩辅助通气,加大给氧浓度。同时,给予药物控制病情,慢慢地病人呼吸困难症状减轻,病情得到稳定。随后,他针对墙壁氧压力低,协调人员抢修,使氧气压力上升至正常,解决了李大爷的低氧问题。刚入院的张先生因糖尿病夜间发生抽搐昏迷,秦延军第一时间实施开放气道,防止窒息,并给予安定处理,患者生命得救了。类似这样的抢救多达百余次,病人都转危为安。
“只有把医疗技术留在铁门关市人民医院,才能持续为当地群众服务。”针对急救技能相对薄弱的问题,秦延军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多次急救技能培训,让大家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经过培训,大家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更是抢救的基本技能,规范心肺复苏对抢救至关重要。他耐心地讲解心肺复苏要点,提高了每位医护人员的抢救技能。同时,他对危重病人转运也提出严格要求。经过培训,大家的转运技能得到大幅提高。
“补齐医疗短板、造福边疆人民”一直是秦延军工作的目标,“不忘初心,一心为民”又是秦延军全部工作的写照。援疆期间,他从来不关手机,曾多次夜间被手机铃声叫醒,不是去做急诊抢救,就是询问对危重症患者相关处理的问题。他救治的患者中有几岁的孩子,也有八十多岁的老人,每一位患者出院时脸上的笑容都让他欣慰不已。更有不少患者及家人给他发短信、送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秦延军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能有机会参与援疆工作,深感自豪。我要把所学所会的医疗技术带给边疆、留在边疆,尽心尽力守护每位患者。”(文、图/杜炳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