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张迪

个人事迹

燕赵薪火传天山 ——记河北医科大学三院铁门关医院常务副院长张迪

张迪(右)正在给患者实施手术。 通讯员 吴光明 摄

  医者、师者、学者。

  他是河北医科大学三院铁门关医院(以下简称铁门关医院)常务副院长。

  他是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以下简称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

  他叫张迪,河北援疆干部人才。

  “你这个病是久坐造成的……”9月27日,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张迪给慕名而来的古丽(化名)耐心地分析病因。

  “懂了,懂了……”古丽不住地点头。

  一问一答中,张迪的故事闸门打开了。

  得意之作:残疾少女变“模特”

  医者仁心。

  “良医不仅治病救人,还要重塑人生……”张迪脱口而出,他用自己已凝成故事的案例诠释医者仁心。

  张迪出生于医学世家,在国内学有所成,又出国深造。2011年,硕士毕业留校的他,成为河北医科大学三院住院医师。

  2018年,张迪博士毕业。

  从医以来,张迪历经了数百台手术,练出了一双回春妙手。

  2022年,年仅39岁的张迪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还凭借双一流的水平,成为河北医科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

  年轻的他带着一个重点科研攻关团队。

  精益求精,既是医技也是仁心。

  2016年,一名叫小花(化名)的11岁女孩,脊柱侧弯畸形,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疗效甚微。经人介绍,慕名找到了张迪。

  勇于挑战也善于挑战的他,接收了这个病患。

  手术、康复指导、愈后跟访……

  少女康复了。

  张迪也和小花一家成了朋友,彼此留了电话和微信。逢年过节,他们像亲戚一样走动、问候。

  几年过去了,小花出落得亭亭玉立,并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自信、阳光的小花常在朋友圈里晒她模特般的身材。

  小花是张迪精益求精的“杰作”,更是医者仁心的“艺术品”。

  有时,泪花是致敬精益求精最好的“礼花”。

  2017年,有位颈伤患者,伤情十分严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找到张迪。

  张迪接了。

  手术、复位、定位,在有限的工作面上,张迪徒手对定位颈置钉6对12根。

  术后,对照X光片、CT片、核磁片,置钉根根精准,既没有伤血管和神经,又固定得恰到好处。

  张迪激动地眼含泪花,这是历任老师、导师对他精心教导、指导的结果,也是他历经千锤百炼的结果。

  这是他最心仪的礼花。

  挑战之作:两种伤病一次“愈合”

  “谢谢张迪院长……”

  9月27日下午,临近下班,张迪例行查看经他主刀手术的伤者康复情况。病房里,袁先生见到他,不住地表达感激之情。

  就要过中秋节、国庆节了,袁先生却意外伤了脊柱,非常懊恼。

  张迪给他主刀,袁先生心中不由得暗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月27日,张迪(右二)向患者讲解致病原因和配合治疗的注意事项。 记者 邹焰忠 摄

  张迪主攻的是脊柱外科。脊柱里外布满血管、神经,稍有不慎,就会伤及神经,造成患者偏瘫或瘫痪,手术风险极大。需要精准施治、精确下刀,需要钢丝绳上跳芭蕾、头发丝上绣桃花的功夫。

  张迪练就了这一功夫。

  许多脊柱伤病患者,也因遇见张迪而感动和庆幸。

  今年8月24日,51岁的果农李女士,在果园作业时,不慎从树上坠落,造成腰胸椎骨折,被同伴送到铁门关医院救治。

  疼痛难忍的她,已不能自主翻身。

  经初步诊断,伤情严重。

  张迪接到伤者伤情报告,及时赶了过来。

  经进一步检查,伤情比预想的还要严重,除了腰胸椎骨折可能伤及神经外,李女士还患有腰椎滑脱病,若不及时治疗,也会因伤及神经造成下肢瘫痪。

  一伤一病,集于李女士一身。

  后果都很严重,都存在偏瘫或瘫痪的风险,需要两次手术才能完成。考虑到李女士家庭困难,两次手术花费大,康复时间长,张迪决定两次手术合成一次做。

  风险陡然加大。

  出血多、手术时间长、伤及神经的可能性加大。

  勇于挑战也善于挑战的张迪接手了。

  手术室护士长孙菲来了、张迪的高徒龙辉来了,助手来了,麻醉师来了。

  手术进行了9个小时,张迪站着主刀7个小时……

  手术非常成功。

  现在,李女士已康复出院。

  孙菲翻开手术记录本,上面记录着张迪援疆一年,经手这样的高难度手术就有25例。

  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创新之作:培养学生肉眼“透视”能力

  张迪有许多雅号绰称。

  “肉眼导航”“移动课堂”“病例教案”……

  9月27日傍晚,张迪送走了拿着腰椎CT片来咨询的古丽。

  转身回来,张迪叫来他带的学生——当地的医生龙辉、葛海浪来到外科小会议室兼培训室。

  他看着片子讲病理,让学生们摸着身边的人体骨骼模型,观察脊柱结构,寻找最佳参照物和置钉点。

  最新的病例就是鲜活的教案。

  办公桌前、手术台上、会议室里、上下班途中,都是张迪的移动课堂。

  “这样的培训效果好,管用。”龙辉感同身受,医技有了很大进步。

  作为博导的张迪,听他讲课的学生有百余名,他的“关门弟子”目前有20多名。

  来到铁门关医院,外科的二三十名医护人员都成了他的学生,都经过他悉心指导。

  龙辉、张振锋是张迪的得意高徒。

  “严格才是真正的大爱……”

  这是龙辉跟着张迪学习的心得体会。

  手把手地教与大胆放“单飞”相结合。这是张迪带出高徒的体会。

  既便是“单飞”,张迪也具有“肉眼导航”“隔空透视”的功夫,及时以问题导向给予指导。

  一次,由龙辉独立操作,为一名骨折伤者置针时,靠下靠内,有可能伤及患者的神经,被张迪叫停,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脊柱解剖结构不熟悉,参照物选得不准,重来!

  张迪标本兼治指导学生的方式也与众不同。

  为了练出学生们的肉眼“透视”能力,张迪让他们常看同部位的CT片、核磁片、X光透视片。自己还时常拿着伤病患者的X光透视片,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找脊柱模型的位置点,在熟悉结构中选准参照物和置钉点……

  这种问题导向和因材精准施教法,让学生成长得很快。

9月28日,下班了,张迪(右)拿着患者的病理片子,给他带的学生讲解脊柱结构和治疗方案。 记者 邹焰忠 摄

  张迪带学生,不仅传授高超的医技,还传授胸怀国之大者之道。言传身教让学生们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怀揣一颗医者仁心。在解除伤病群众的痛苦时,群众也发自内心地感恩医院、感恩国家、感恩党。

  这是张迪传技授业解惑的独到之处。

  铁门关医院院长朱炼说,他和张迪是最佳搭档。张迪集医者、师者、学者于一身,前者治病救人,后者教书育人,都有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张迪的学术、医术更能影响人、吸引人、凝聚人,特别是让受援地的各族群众在求医问药中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更加自觉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建设美丽新疆的力量。

  渤海情深润雪莲,天山会意涌甘泉。

  援疆日月繁忙影,感动星辰缀满天。

  演示身教台上讲,指点迷津台下研。

  仁心医技历千病,救死扶伤万里传。

  赋首《七律·医者援疆情》,用形象的语言绘出张迪业精于勤的医者之道、心系众生的学者情怀、授业解惑的师者风范。

  

>>短评

  百步穿杨源于精

 

  业精于勤,荒于嬉。

  唐代大学者韩愈的这句哲理名言,张迪用行动予以诠释。

  这位援疆干部人才有许多雅号绰称,“肉眼导航”“移动课堂”“病例教科书”……这些都是对张迪业精于勤的褒奖!

  世界伟大发明家爱迪生有句名言,“1%的灵感照亮99%的汗水。”讲的正是勤奋与天赋的关系。

  正是有了99%的汗水和付出,才让1%的天赋绽放绚烂之花!

  脊柱内外都有血管和神经,作为一名优秀的脊柱骨科医者,需要掌握骨科、神经科和外科的知识和技能,在纵横贯通中,找准纵横交叉的靶心,弯弓搭箭,百步穿杨。

  只是张迪百步穿杨的靶场在手术台上。

  柳叶刀化作飞箭,解除的是伤病者的痛苦。

  身兼医者、师者和学者的张迪,援疆路上,无论是伸手施救还是授业解惑,所施所传,都是百步穿杨的功夫。

  业精于勤,在薪火相传中,用汗水和勤奋诠释信念,照亮心系群众的一颗仁心,绽放技到极致的绚丽之花。(记者 邹焰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