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迹
8月31日,朱炼的3名得意弟子龙辉、葛海浪、张振锋刚下手术台,又在一起研讨新的治疗方法。
8月30日,朱炼(右一)在手术室里指导当地医生为患者实施手术。
8月31日,朱炼(中)带着医护人员查房,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治疗和训练。图片均由记者邹焰忠摄
硕导、医者、援疆干部。
三者集于一身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铁门关医院(以下简称铁门关医院)院长朱炼,面对援疆三问: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用三重示范作回答。
8月30日,刚从阿克苏地区参加学术研讨会回来的朱炼,又换上白大褂,走进手术室,为一名从喀什慕名而来的患者做手术。
精益求精作示范
“看,这个伤者的髓腔较细……”
当天,正在手术室里主刀的他,一边对患者的创口实施手术,一边对身旁的医生耐心讲解。
手术室也是从事医学科研的教室。
在这间特别的教室里,朱炼向当地医护人员指出了一个向医学技能高峰攀登的方位,标示出了精益求精、为之努力的坐标和目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援疆一年零八个月,朱炼的身份从创伤组负责人、常务副院长,再到院长。
变的是职务,不变的是领航式的示范。
在骨科住院部会议室里,挂着一面花季少女送给朱炼的锦旗,这背后是他靠着厚德与超群技艺治病救人的故事。
两年前,一名花季少女不慎从高楼坠下。
腰椎粉碎性骨折,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
花季少女不能没有春天!
面对少女绝望的眼神,时任常务副院长的吴昊天安抚着她,先抚平一颗受伤的心。随后,他亲自主刀,将碎骨一块块接起来……
事后,吴昊天又与朱炼一起研讨后续手术治疗方案,指导护士对她进行康复训练……
通过术后康复训练,奇迹发生了。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少女站起来了。
“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少女走出医院大门后,又带着锦旗和慰问信回来了,她向吴昊天、朱炼以及铁门关医院的医护人员深深地致谢。她表示,将来要报考河北医科大学,做吴昊天、朱炼的学生!
每当讲起这面锦旗的故事,骨科护士长苏明霞和护士们的眼里总是闪着泪花。
朱炼是他们向前看的标杆。
“你让我感受到白求恩的精神,相信世间真有白衣天使!”
这是一名年近六旬治愈者的留言。
这位老人患有糖尿病,因一次意外造成踝关节开放性骨折,由于诊治不当,耽误了最佳治愈期,导致骨髓炎、感染性休克,连走几家医院,都被拒收。
绝望的他和家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慕名而来。
朱炼给他做了截肢、清创、康复治疗,并装上了假肢。他重获新生,站了起来。
口碑在医患中树立起来,医护人员更是向朱炼看齐。
铁门关医院骨科成立不到两年,就收治患者50余例,收到治愈者锦旗6面、感谢信10余封。
朱炼的医德、医技,成为该医院医护人员正步走的“标准动作”!
言传身教作示范
8月30日19时30分。
龙辉、葛海浪、张振锋刚做完一天的手术,又聚在一起,研究科研课题。
这3名当地医生是朱炼的得意弟子。
带出一支德高技精的医疗团队,是朱炼援疆的目标之一,也是他留给铁门关医院最好的礼物。
团队更需凝心,团结才有力量。
技高方能服众,德高方可凝心。
朱炼深谙带出一支优秀团队的道理。
殊不知,3名弟子跟朱炼学艺时,几乎是零基础。朱炼从没放弃,从头开始、言传身教、严格要求。白天,将手术台当实训台,一边手术一边讲解,清创如何处理,创伤不一样,切口也不一样;晚上,督促他们攻读骨科医学书籍,鼓励他们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
教得认真,学得用心。
365个日夜,功夫不负有心人。
龙辉、葛海浪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证,张振锋更上一层楼,除了骨科,他又开始攻普外科。
现在,他们能独立完成一二级骨科手术,在朱炼的指导下,能够完成三级骨科手术。
龙辉申报了一个脊椎影像研究的科研课题,预计2024年完成。
朱炼带出来的团队,又何止这3名弟子。
朱炼带出来的团队,与众不同,令人称奇。
“样样都精,等于什么都不精。”
苏明霞说,朱炼带团队,注意观察每个人的特长和潜力,并提供一试身手的平台。
只有各个不同领域的尖子、行家里手组成的“合成营”,才是最有力量的。
这是朱炼对经典之歌《团结就是力量》,在新时代新的解读。
从全院发现、选拔最有特长、潜力的医护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培养,再到外出学习提升,形成一个个专业能力拔尖的团队。
仅骨科护士站,就创建了伤口护理组、糖尿病护理组、急危重护理组、网络管理组。
苏明霞在“团队+特长+潜力的发现、培养”工作模式下,成为伤口护理组的带头人。
允许试错、容错,一支支专业过硬、业绩突出、特色鲜明的团队正在成长。
这是朱炼言传身教作示范的结果。
这是《团结就是力量》所焕发出的新的活力。
服务患者作示范
“奶奶,您配合得好,康复得也快!”8月31日,苏明霞带着骨科交接班护士查房,鼓励84岁的术后患者宋子英早日康复。
把病患当亲人,是朱炼提倡并要求的。
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这是朱炼倡导的对就医者亲切的称呼。
一句如沐春风的称呼,是铁门关医院的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现,就是党建+医疗业务的生动实践。
朱炼倡导身体力行。
一位外地患者来就诊时,挂错了科室就诊号,他带着重新挂号;
一位老者开着电动三轮车来接就医的老伴儿,他上前亲切地聊天,了解群众所盼,改进医院服务;
……
在朱炼的倡导和践行下,铁门关医院视病患为亲人蔚然成风。
——三分治七分养,提出了“医护康养”一体化理念,培养出康养护士,不打针不发药,专做术后心理辅导、康复指导;
——成立血液透析中心,方便当地的血透患者,不再往返第二师库尔勒医院;
——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请来血管通路养护专家,让患者不再远赴乌鲁木齐市求医;
——成立了急诊科、消化内镜科,扩大了服务病患的范围;
——地上标示就医指引,配置雨伞、老花镜,每个楼层都配有饮水机、纸杯,想患者之所想,优化就医环境。
……
高超的医技+精心治疗+康复指导+思患者之所思,让铁门关医院声名远播,吸引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的各族群众前来就医。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地诠释着铁门关医院在朱炼的示范带动下,迈出一步步坚实的脚印,取得一个个骄人的成绩。
铁门关医院党委书记刘志华说,当前,该医院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兵团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朱炼是援疆干部人才的典型代表,他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生动范例,能吸引更多的干部人才来疆居住、创业,成就一番事业;助力各族群众在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动更多的干部群众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
医者仁心技更精,病除祛疾见深情。
冀疆万里同风雨,云水千回共润生。
暖意融融化冰雪,温情脉脉护春行。
故乡明月银辉里,诵读楼兰如梦令。
赋首《七律·致一名援疆干部》,致敬朱炼,致敬推进新疆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援疆干部人才。( 记者 邹焰忠)
>>短评
情到深处是大爱
何为大爱?
这是胸怀“国之大者”之爱,是忧民之所忧的家国情怀。
这种大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个“庙堂”不是别的,是能够兼善天下的达者、誉满某域的权威、德高望重的医者。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铁门关医院院长朱炼,集学者、专家、高管于一身,心系百姓,忧边疆群众治病祛疾之忧,用自己的学术造诣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带出了一支解万民之忧的医疗团队,这就是大爱,这就是家国情怀。
朱炼是千千万万援疆干部人才的杰出代表,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生动实践者。
建设美丽新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需要更多“朱炼式”的援疆干部人才,吸引千千万万的干部人才来新疆工作、居住、创业,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
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用心用情、用信念用行动,擦亮永不褪色的大爱。
情到深处情自浓,情浓之时显大爱。(记者 邹焰忠)